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江淮城市群(【建言咨政】触动了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武汉大学邹薇教授的这个发言火了)

江淮城市群

本文约2908字左右,读完约8分钟
1月30日,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到会听取大会发言并讲话,与政协委员深入交流,汇聚各方智慧,共商高质量发展。
会上,邹薇、潘涛、龙桃仙、刘艺璇、康玲、叶芳、钱忠东、皮亚斌、王玉珍、金婵、孙建萍、陶志阳、刘华珍、董菲等14位委员作大会发言,为“十四五”期间武汉高质量发展建言。
其中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代表市政协经济界别做的《“十四五”时期武汉的发展环境、困难和对策建议》的发言,通过翔实的数据对比,说明了武汉在多个维度所处的位置,深深触动了王忠林书记,获得书记多次引用点评。
王忠林书记说:“武汉是全体市民的武汉,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大家勠力同心,一起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家园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温暖,家庭成员才会越来越幸福。”
发言全文如下:
 
“十四五”时期武汉的发展环境、困难和对策建议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省委全会提出要建立“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空间发展布局,旗帜鲜明地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推动“大武汉”建设成为“强武汉”。市委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全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此,武汉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武汉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过抗疫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复苏保卫战“三战并举”,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全面恢复。武汉目前仍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格局塑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城市治理提升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在新发展格局下,武汉区位、交通、科教、产业、市场等优势更加凸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交汇聚力,中央一揽子政策支持落地生效,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空前团结,武汉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但是,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经济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1.经济发展含金量不足。2019年武汉市人均GDP水平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地均GDP在17个万亿GDP城市中列第12位,远低于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城区面积与苏州相当,但是地均产值仅为苏州的86%。2.龙头企业发展不足。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武汉入围7家,排名全国城市第17位。中国民营经济500强榜单中,武汉入围13家,相当于杭州的1/3,苏州的1/2。3.创新型企业发展不足。2019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0,仅相当于北京的14%、深圳的24%、广州的32%、上海的38%。4.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目前武汉境内上市公司67家,仅相当于北京的17.3%,上海的18.2%,深圳的19.2%,杭州的41%,也少于广州、南京、无锡、宁波、成都和长沙等城市。5.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强。201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产值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8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60%)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也低于杭州和成都等城市。6.国际化程度较低。2019年武汉市进出口额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5位,仅相当于上海的7.4%、深圳的8.2%、北京的8.5%.武汉市外贸依存度仅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8个百分点。
二、建议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武汉应着力补齐短板,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工业革命”,锻造新的增长动力源。1.锚定国家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武汉大都市圈。一是发挥武汉的多中心优势,推动中心城区提升功能、优化品质、美化风貌,整合人、地、港、产、城等发展要素,展现三镇大城现代化雄姿,做强光谷、车谷、网谷和长江新城四大副城,提高大都市圈的经济密度、引领强度和辐射宽度。二是提升口岸、贸易、金融功能,引进培育头部企业,建成“五洲通衢”和内陆开放新高地。三是高标准建设东湖实验室、国家公共医学中心,推动建设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江科学城和光谷科创大走廊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建成科学之城、健康之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成数字经济领跑城市。2.聚焦“四大功能”,强化“一主引领”带动作用。一是着力提升武汉“四大功能”,即要素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带动功能和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形成“五个引领”,即产业引领、创新引领、人才引领、市场引领和改革引领。二是联通武汉都市圈城市群与襄阳、宜昌城市群,打造“一主两翼”全省经济金三角支撑带,实现块状组团、连线成片、扇面发展。三是做好“一城、一圈、一群、一带”引领发展大文章,把握国家以武汉为总部建设沿江高铁的机遇,增强对国内外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和转化能力,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3.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建设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两个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建立重点产业集群市领导联系制度,由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二是实施支柱产业壮大工程,发挥产业地图作用,加快发展头部经济、枢纽经济、平台经济和流量经济,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切实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推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会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优化发展,打造“武汉服务”的新名片。四是对接国家产业规划,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空间布局,推进“一区一业”,“一业一品”,促进区域错位协同发展,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4.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塑造内外联动新优势。一是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互联网+”新型贸易主体成长计划,建成“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二是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建设,推动商品、要素、服务跨区域流动,提升武汉国际门户枢纽地位。三是强化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联通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挺起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脊梁”,打造区域增长新动力源。四是倡导以上海、重庆、武汉为核心组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盟”,举办城市群发展峰会,以高能级平台促进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武汉要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十四五”期间要更好地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的职责使命,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贡献武汉力量,创造武汉样板。
(注:王忠林讲话图 来源于长江日报)责编:顿得    编发:然宝
END

楚商智库已进驻
新华号、雪球号、头条号、大鱼号、企鹅号、
搜狐号、一点资讯,
敬请关注

 The Recent Posts
近期文章

江淮城市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