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论语为政篇全文 论语为政篇全文? 论语为政篇全文带拼音

一、论语为政篇全文?

全文:子日: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还能够去干什么?就像大车和小车没有和马牛的连接器,这样的话怎么启动呢。

这句话说的是信用是人和人之间产生关系的连接器,就像链接车和马的,軏的意思是链接车和马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那么他在社会上就没有和别人链接的东西,也是寸步难行,信用是我们生存的底线。

二、论语为政16篇?

为政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

孔子说:“致力于小道杂学,这就有害了。”

释词

攻:治,治学,致力于学习研究。比如“攻金攻木”,就是专攻、治之义。如果解作“攻伐”,则“攻乎”似不辞,仍做“治”讲。

异端:小道、杂学,异于圣贤大道的学问。端,应为“耑”,《说文》中解为“物初生之题(额头)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端,也解作“本”“首(头)”。异端者,不同于圣贤大道,其发展方向不能终归大道,所以有害。故而“异端”可以解作子夏所说的“小道”,《中庸》上说的“素隐行怪”,用《论语义疏》的说法就是“五经正典”之外的诸子百家之学。如果专注小道杂学、为学方向不对,就会难以究其本,所以有害。

三、为政篇文学常识

为政篇文学常识

作为一名现代作家或文学爱好者,了解一些关于为政篇文学常识是非常重要的。为政篇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描写政治权力和社会结构为主题,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现实。

为政篇文学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为我们的创作和思考提供一些启示。在这篇博文中,我将带你了解为政篇文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其中的经典作品。

起源与背景

为政篇文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和秦汉时代。那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使得作家们对政治权力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这类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往往是表达对政治权力的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通过文学的形式,作家们得以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以期唤起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特点与风格

为政篇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描写政治权力的斗争与争夺。这些作品中通常会展现政治家们的智慧和权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政治策略、权力欲望和背叛等主题常常贯穿于整个文学作品中。

另一个特点是描写社会结构和现象。为政篇文学往往以官场为背景,通过描绘官员们的生活和行为来反映社会的种种问题。作家们通过对官场阶级、官员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的揭示,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为政篇文学还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官员,作家们都会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品德面貌。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经典作品

为政篇文学有许多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红楼梦》、《资治通鉴》和《史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为政篇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家族势力、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等。

《资治通鉴》和《史记》则是两部以历史为基础的为政篇文学作品。它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重点揭示了政治权力和社会变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了解为政篇文学常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思考政治和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类文学作品以政治权力和社会结构为主题,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现实。

为政篇文学常常以描写政治权力的斗争与争夺、展现社会结构和现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为特点。它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资治通鉴》和《史记》等,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了解为政篇文学,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灵感和启示,为我们的创作和思考提供帮助。

四、为政篇第26章原文?

原文是: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意思是:

做父母的,不懂基础的医学常识,是不慈爱;做儿女的,不懂基础的医学常识,是不孝顺。

为人子女要懂一些医学常识,关心父母身体,对父母身体情况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所承受的病痛并帮助他们减少或解决痛苦,安乐生活,这样可以称为孝道之一。

为人父母也要学习并懂得一些医学生活常识,照顾并呵护好孩子,关注孩子身心灵让其健康成长,这样可以称为慈母慈父

五、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所谓“思无邪”,指其所言都是发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实事求是的表达,而没有掺杂私人的欲望念想。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刑政、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底线,这是其作用所在。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学说;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怎么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于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于礼。”樊迟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这里礼的核心是尊重。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如何行孝道。孔子说:“父母他们只是担心你的疾病啊。”

评析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对他的父母而言,保持健康,让他们安心而无牵挂,就是做儿女的孝啊。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行孝之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孝心比孝行更重要。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怎么才叫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孝,还是要真正发自内心,而不是停留在具体的孝行上。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很愚钝。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钝。”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只是盲目接受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安于什么(目标),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六、论语为政篇的深度解析?

《论语?为政》一文中,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见用说明了当时的主张不得其行,但是在后世得到了弘扬,及至当今之世意义仍然重大:例如我们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更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法律只是基础,而道德才是标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归属!

七、论语为政篇关键词?

为政篇

本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详细翻译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详细翻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详细翻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鮪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详细翻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详细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详细翻译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详细翻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详细翻译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详细翻译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详细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详细翻译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详细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详细翻译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详细翻译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详细翻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详细翻译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详细翻译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详细翻译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39;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详细翻译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详细翻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详细翻译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详细翻译

八、为什么学而篇后面是为政篇?

这个问题问的好。《论语学而篇》主要论述个人道德、学问怎样修养的问题,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所有经文论述的是一个怎样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那么一个人学习了知识、修养了道德后,怎么办?那就是怎样为人处事,服务社会的事了。

为政不仅仅是指办理政事,是为人处事的概念,为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论语》一书,在《论语学而篇》后是《论语为政篇》是有其深刻含义的。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的实质所在,即一个真正的君子儒者,其使命是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细读经文,你会发现其中的妙义。仅供参考。

九、论语为政二十四篇原文?

为政篇

本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详细翻译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详细翻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详细翻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鮪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详细翻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详细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详细翻译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详细翻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详细翻译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详细翻译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详细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详细翻译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详细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详细翻译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详细翻译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详细翻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详细翻译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详细翻译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详细翻译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39;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推广到友爱兄弟。并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详细翻译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详细翻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详细翻译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十、论语为政篇第四句意思?

论语为政篇第四句的意思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领导本身做事情是正确的,那么就不需要出很多的命令,下属自然会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但是如果领导本身做事情都不正确,那下属即使听从他的命令,效果也是不好的此条原则可以应用到领导管理、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等多种场合它在提示我们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影响他人,是为我们做任何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