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于爱情的成语故事
爱情是一种复杂而美妙的情感,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有关于爱情的成语故事,反映了大众对于爱情的领悟和追求。这些成语凝聚着智慧和哲理,通过形象的故事务节传递爱情的种种境界和情感。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有关于爱情的成语故事吧!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个成语故事有关于爱情的悲剧,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提高的曲折和伤感。相传,古代有一位非常英俊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名叫李林。他深爱着一个秀丽智慧的女子,名叫王晴。
然而,李林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而王晴的家庭却是望族世家。他们的恋情一直受到了王晴家人的反对,由于他们认为李林的家境不够好,不能给予王晴快乐的生活。
虽然面对重重阻碍,李林和王晴坚决地相爱着。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李林远赴他乡进修进修。他希望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地位的男子,赢得王晴家人的认同。
然而,命运却并不眷顾他们。在李林还未能有所成就时,王晴被家人强行嫁给了一个富商之子。当李林得知消息时,他倍感绝望和失落。
他曾经对自己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意思是他陷入了极度的苦恼和困境之中,看不到前方的希望和出路。他失去了对爱情的信心,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非风平浪静,其中充满了考验和困难。然而,只要我们保持对爱情的坚持和勇壮,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愿望。
义无反顾
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中的无私奉献和坚决决心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刘浩的年轻人,他和一个名叫李雪的女子相识并相爱。
然而,李雪家的人并不同意他们的恋情,由于刘浩的家境并不富裕。他们认为刘浩无法给予李雪一个稳定的未来。
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阻力,刘浩并没有放弃。他发誓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格,为了能和李雪在一起,他努力进修,刻苦职业。
几年后,刘浩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财富。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商人,并且有了一个稳定的事业和美满的婚姻。
当刘浩走向成功时,他第一时刻找到了李雪。他对她说:“我义无反顾地追求我的愿望,我希望你能够和我一起分享这个成功和快乐。”
李雪被刘浩的坚决和执着所感激,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很快乐地度过了余生,彼此扶持,共同迎接了生活的喜悦和挑战。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付出和奉献,有时候我们需要放弃一些物品,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快乐。只有当我们义无反顾地去追求愿望时,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爱情。
天涯海角
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有关于爱情中的坚决和执着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做张伟的勇士,他深爱着一个名叫刘婷的女子。
然而,由于某种缘故,张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漂泊在外。他们没有办法在一起生活,然而他们保持着深深的爱意。
几经辗转,张伟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岛屿。这个岛屿被大海环绕,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在岛上定居并开始安顿下来。然而,他从未忘记刘婷,每天都在思念着她。他望着大海,心中充满对刘婷的思念,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她的身边。
经过多年的等待和坚持,张伟终于有了足够的财富和资源来返回故乡。激动之下,他立即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当他回到故乡时,他发现刘婷早已嫁给了别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极度失望和痛苦,然而他没有责怪刘婷,由于他明白这是他们命运的安排。
虽然他们没有能够真正在一起度过一生,然而张伟仍然感谢上苍给予他们相爱的机会。他坚信着,无论天涯海角,他们的爱情都会永远存在。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有时候并不完美,喜剧和悲剧都可能存在。然而,无论发生何,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承诺,无论天涯海角,爱情都是可贵的。
二、有没有关于法制的成语故事?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成语都来自于我国历史中的法律典故,这些成语所蕴含的寓意既反映了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又为现代法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今天,小志就整理出十个来自法律典故中的中国成语,一起在春节感受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大家在写法学论文或者考试时,也可以引用,逼格瞬间提高啦。
1.石邑深涧
释义:
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叹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典故:
春秋时期晋卿赵鞅的心腹家臣董安于被派往赵国的上地担任地方长官。
一天董阏於在石邑山,见到一条深涧,像斧削,似城墙;深及百丈,特别险要。董阏於便问当地人:“有没有谁掉进去过?”当地人回答说:“没有。”
董安于又问:“不懂事的孩子、白痴、聋哑、疯子,有没有进去的?”当地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安于又问:“那么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的呢?”回答还是没有。
董安于再问:“何故呢?”当地人回答说:“这深涧特别危险,谁要是掉进去了,哪还能有性命?因此谁走到这里都万分小心,都不敢去碰它,连牲畜也止步不前。”
由此,董安于喟然叹息道:“我懂得治国的技巧了。假如我立法非常严峻,犯法必然加以惩罚,就好比这百丈深涧,谁还敢去触犯它呢?这样,还会治理不好吗?”
而石邑深涧,也因此被后世用于形容形容森严的法律。
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然而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惩恶,还要扬善。如果法律过于森严,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执法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局,法律的威严固然需要强调,但如果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不可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秦二世而亡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
2.网漏吞舟
释义:
指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典故:
汉朝初年,汉武帝刘邦废止秦朝苛酷的刑律,约法三章,实行宽松的法律政策,治理刻薄的习俗,使返回纯朴,刑法宽大,就像鱼网能漏过吞没小船的大鱼,然而官吏治理地方有条不紊,并未发生动乱,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司马迁便在撰写《史记·酷吏列传》的开篇里概括道:“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地方上不为非作歹,老百姓太平安乐。由此看来,治理民族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想法道德为法律提供想法指引和价格基础,法律制度可以为想法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有德、大度的法律看似网漏吞舟,实则能更好的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法出多门
释义:
指各部门各自为政,自立法制,使法令不能统一,无从执行。
出处: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贲传》:“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典故:
唐朝元和年后期,内侍省权重一时,他们挟制天子,横行海内,无法无天。
唐文宗登基后,想摆脱这种场面,一改朝纲,消灭乱党。于是在大和二年(828)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科举考试,把一百多位儒生召到朝廷,下诏让正直的人上疏辩政之疵,以便量才录用。
幽州进士刘贲有拯救民族的抱负,于是上疏指出:豪门猾吏之因此敢不守法度,是由于宫廷内外法令不一致。法规应一致,官职应合乎名分。现在又分宫外官员、宫中官员,形成南朝廷、北朝廷的格局,有人在南朝廷犯法就逃到北朝廷去,有人被宫外判刑却被宫内赦免,法令不由一方决定,大众不知怎样办,这是由于宫里宫外法令不相同,法出多门。若能统一宫里宫外的制度,归还军队的职能,整顿朝廷的官制,效法近代贞观年的规定,恢复远古周朝的制度,从京城推广到各地,从皇上一直到藩镇,这样就能制服强横的奸臣,没有违法的担忧了。自此,法出多门这一成语就一直为世人流传,用于警醒历朝历代的君王应该法出一门。
即使放在现在,法出多门所指示的法律想法也能给予我们的立法职业诸多启示。法令统一,社会才会有秩序,人民权益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
4.踊贵屦贱
释义:
踊贵屦贱,原来指讽刺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
出处: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夫。
晏子当了相国。起初,景公想要为晏子更换住宅,就对他说:“你的住宅靠近集市,低洼狭小,喧闹扬尘,不适合居住,我给你换个明亮高爽的的住处吧。”
晏子推辞说:“君主的先臣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
景公笑着说:“无论兄弟们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
晏子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
景公说:“何物品卖得贵,何物品卖得贱?”
当时,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有出售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的,因此晏子回答说:“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卖得贵,(普通人穿的)鞋卖得便宜。”。齐景公听后很是吃惊,便减省了刑罚,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也使得踊贵屦贱这一成语也为后人所沿用下来。
君子仁人的言论,常常能使得很多人收益,正是由于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就减少了刑罚,拯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这种博观约取,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君子之风,也是我辈所应当进修的!
5.深文周纳
释义: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典故:
西汉司法官赵禹,由于廉洁升为令史,服事周亚夫。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没有食客。三公九卿前来拜访,赵禹却始终不回访答谢,务求断绝与知心朋友和宾客的来往,独自全心全意地处理自己的公务。他看到法令条文就取来,也不去复查,以求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的罪过。
张汤是西汉时期的酷吏,为人多诈,善施智谋控制别人。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喜欢以权自谋私利,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待到了九卿之官时,便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同他们不合,但表面却装出仰慕他们的样子。
武帝时代,赵禹由于从事文书职业而积累功劳,逐渐升为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干,又将其升到太史大夫。武安侯田蚡当丞相时,征召张汤做内史,经常向天子推荐他,故而张汤被任命为御史,负责处理案件,他主持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时,深入追究同党,于是汉武帝认为他有办事能力,逐步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二人因官位的提拔而逐步结识为好友。
赵禹与在一起后,“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共同制定了各种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制作“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一时刻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而汉朝法律越发严厉,也大概就从这时开始。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有云:“一次不公正的审判的危害结局要远甚于十次犯罪,由于后者不过是污染了水流,而前者却是污染了水源。”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深文周纳,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每一个法律职业者都应当铭记于心。
6.克已奉公
释义:
“克己奉公”这则成语的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已;奉公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光武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特别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特别俭朴,家中也没有几许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这在当时社会是很难得的。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灵魂特别怀念,克己奉公的灵魂也一直为后世所流传、称赞。
7.排难解纷
释义: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典故: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战国时,秦昭王发兵进攻赵国,把赵国国都邯郸围住了。赵孝成王向魏国呼援,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带兵援救,却不敢同秦军交战,在魏、赵交界的荡阴按兵不动。
魏王又派将军辛垣衍为使臣,从小路进入邯郸去见赵王,对赵王说:“现在秦王称雄天下,谁都怕他三分。其实他倒也未必为了要占领邯郸,不过是希望各国拥戴他,让他称帝。赵国如果赶快派代表到秦国去,尊称秦王为帝,他一定高兴。那样,邯郸就可解围了。”
这时,鲁仲连正访问邯郸。这鲁仲连是齐国人,也叫鲁连,很有才识,却不愿意做官,只爱游历各国,替人排除纠纷,解决难题,而不取任何报酬。当他听说赵国将要尊秦为帝,向秦国屈服,立刻去见赵国丞相平原君,并且说:“我一向认为无论兄弟们是很贤能的,原来无论兄弟们这样糊涂。快带我去见辛垣衍。”
鲁仲连见了辛垣衍,列举历史事实,分析当今形势,严厉斥责他“尊秦为帝”的谬论,指出屈服的结局对赵国、魏国都有极大的祸害。辛垣衍听了深受感激,当即表示坚决放弃“尊秦为帝”的妥协政策。秦军得了这个消息,不免吃了一惊,为了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这时魏国杀了晋鄙,带领魏军赶来援救,邯郸就解了围。
平原君对鲁仲连是又钦佩又感激,准备封地给他,他不肯接受,送他千金为筹,他也不要。鲁仲连笑道:“替人排难解纷而不取报酬,才算的可贵的高士,否则,便成商人了。”
后来为人调停争执、调解纠纷就叫“排难解纷”,而调解纠纷的人,则被称为“鲁仲连”。
8.约法三章
释义:
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典故: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已经很久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一是杀人的判处死刑,二是伤人的治罪,三是抢劫的受罚。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的,请大家放心。”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粮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9.目无三尺
释义: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以三尺代指法律。
出处: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典故:
在中国的法制史里,竹简是古人书写公文、书籍、律令等文书的主要材料,很多官方的法律政令都记录在竹简之上。
根据宋朝王应麟撰写的《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可以得知,由于很多法律条文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尺”,不是正称,而是代称,是指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政令条文,因而代指法律,我们常说的“目无三尺”,就是说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不少人误以为目无三尺就是目光短浅,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了。
10.执法如山
释义:
意思是严格依法办事,毫不动摇。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典故: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就准备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当面阻拦,立即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那里。
虽然司户是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太平公主既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又是唐中宗的妹妹,开府置官,权倾朝野,窦怀贞巴结犹恐不及,怎敢让自己的属下去冒犯?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然而,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而大众也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以警示后人。
你还知道哪些来自法律典故中的中国成语?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以上,希望对无论兄弟们有所帮助。
想要获取更多相关讯息,欢迎关注公众号——超律志!
三、关于信息有关的成语故事?
日新月异、空穴来风、流言蜚语、无稽之谈、不经之谈
一、日新月异[rìxīnyuèyì]
解释: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提高或提高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
译文:如果更新,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二、空穴来风[kōngxuéláifēng]
解释: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缘故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出自: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译文:我听说师傅说:枳句来建巢,有了洞穴才进风。
三、流言蜚语[liúyánfēiyǔ]
解释: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译文:于是有流言蜚语,为恶的消息传上来
四、无稽之谈[wújīzhītán]
解释: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出自:周先秦诸子《尚书·大禹漠》:“无稽之言勿听。”
译文: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
五、不经之谈[bùjīngzhītán]
解释: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自: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译文:没有没有根据的话之谈,不要听信毁谤的话
3.形容从大量信息中准确发现关键信息的成语
去伪存真,汉语成语,拼音是qùwěicúnzhēn,意思是除掉虚假的,留下真诚的。出自《河岳英灵集序》。
四、有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无论兄弟们好,成语故事:读书破万卷
故事梗概:
古代有一个叫杜甫的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其中一个。他在年轻时就开始阅读各种书籍,渴望进修智慧。他读了很多书,包括诗歌、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书籍。
有一次,一位名叫王勃的学者问他:“你读了几许书?”杜甫回答:“我已经读了一万卷书。”王勃听了非常惊讶,立刻问道:“你读了这么多书,你学到了何?”杜甫回答说:“我学到了很多,但我仍然觉得我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从此以后,杜甫更加努力地阅读各种书籍,不断进修和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他的诗歌也越来越优美,深受大众的喜爱和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最好方式。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各种各样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这个全球,提高我们的智力和思索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像杜甫一样,不断努力地阅读各种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五、有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进修环境,搬了三次家.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何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局,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行为.
六、有关于马的俗语?
1.好马不吃回头草
2.驴唇不对马嘴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马后炮
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革命军中马前卒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七、有关于马的古诗?
关于马的古诗有: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出自唐代王翰的《凉州词》
八、关于品德有关的成语故事题目?
拾金不昧,重耳拜土,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负荆请罪,代父从军,桃园结义,千里寻夫,精忠报国,忠义千秋,忘恩负义,孟母三迁,凿壁偷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叶公好龙,单刀赴会,浴火重生,舍身取义,淡泊名利,多行不义必自毙,狐假虎威,老骥伏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九、有关于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和“负薪挂角”。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由于偶然得到一只兔子,就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不能把偶然的成功当作必然的结局,要脚踏实地,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负薪挂角”则讲述了两个贫穷的孩子为了进修而背负柴草边走边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也要坚持进修,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故事都是教育孩子勤勉、努力、坚持和进修的良好榜样。
十、谁有关于马的歌曲?
关于马文/牧马江南
谁曾说过
马已经死去
无论是乌骓还是赤兔
在好多个世纪以前
作为一匹马
滚过阵阵尘土的时候
一些甲胄闪光的将军
轻轻提着剑柄的时候
谁敢扬言
那一个不需要马的时代
刀戟声动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剑沾满血
最后慷慨地割下
他那颗慷慨的头颅
比乌骓还要从容
怎能说霸王是个人
就不能说他是匹马呢
虞姬那个女人
就是最好的驯马者
他们相继放弃
在楚歌唱尽之后
形销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历史的豪气之末
荡气回肠
只是夜晚的清醒远胜于我
千年之前
谁也没有为某一匹马设计死亡
我横卧在今夜的烛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一个牧马人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钧。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