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国人的饮食习性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职业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我国有四大菜系(川,扬,鲁,粤)再加上湘,徽,浙,闽,京,沪总共十大菜系,英国有吗?英国人只爱喝茶.
中国菜是准备的时刻长 之前都切好摆好 最后放到锅里一炒 半小时做饭10分钟吃完 拿筷子两根棍儿就够
英国人不知道 美国人是肉都整块炖 插两块蒜 洒点柠檬汁何的 蔬菜只吃白煮的 吃的时候在自己盘子里一点点切 使用野蛮的刀叉
二、兰州圈子有没有专门介绍兰州本地的版块?叫何?
有的,叫美食圈,这是网址: 兰州圈子,兰州人自己的论坛!兰州圈子是兰州人最常用于分享交流本地热点话题、美食、交友、情感、购物、娱乐、特产、宠物等生活信息的网上生活社区,是兰州市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生活社区论坛
三、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谈怎样进修西方先进技术
一、饮食意识的不同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意识。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怎样,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几许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由于有营养。这一饮食意识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天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技巧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影响,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样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二、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因此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因此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物品,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物品,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因此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因此,主张素食主义。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何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物。大众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妙的事物面前,体现了大众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善良。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想法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四、饮食习性的差异
从烹饪经过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影响。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由于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壮; 许多中国人习性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体系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除了这些之后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慕。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西方人已觉悟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其中一个,亦觉悟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影响其中一个,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难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壮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提高。怎样样?经过上面的分析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提高,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