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是什么意思啊 皮里阳秋是什么意思? 皮里阳秋是什么意
“皮里阳秋”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下面内容信息解析:
一、词源与演变
-
名称由来
- 原为“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郑阿春,晋人避讳“春”字,遂改“春秋”为“阳秋”。
- “春秋”指孔子编修的史书《春秋》,以微言大义暗含褒贬,故“阳秋”代指隐晦的评判。
-
出处
- 源自《晋书·褚裒传》,桓彝评价褚裒“季野有皮里春秋”,形容其表面不置可否,内心却有明确的是非观。
二、核心含义
-
字面解释
- 皮里:表面、外在;阳秋:指内在的评判。
- 合意为“藏在心里不直接表露的评论”,即口头上不明确表态,但内心对人事有明确的褒贬。
-
引申特质
- 内敛聪明:不轻易显露见解,避免冲突,体现处世谨慎的聪明。
- 非完全中性:虽为中性词,但多用于描述含蓄的批评或隐晦的立场。
三、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
- 结构为偏正式,多作定语或状语(如“皮里阳秋的议论”),适用于书面语。
-
语境示例
- 职场场景:“他在会议上总是皮里阳秋,看似中立,实则暗含深意。”
- 历史评价:“褚裒虽寡言,然皮里阳秋,朝野皆敬其明断。”
-
近反义词
- 近义词:指桑骂槐、委婉曲折(均强调间接表达态度);
- 反义词:心直口快、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见解)。
四、文化启示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含蓄表达”的推崇,尤其在复杂人际或政治环境中,以不露锋芒的方式传递态度,既保全自身,又维系关系。褚裒的故事(如清廉为官、避嫌外任)也彰显了成语背后对“内秀”品格的褒扬。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典故细节或应用场景,可参考《晋书·褚裒传》或汉典相关释义。